人物简介:贾纪原,男,满族,中共党员,a片网站
2024级博士研究生。本科阶段曾担任院学生会副主席,带领团队获“校级优秀学生会”称号,个人累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、省级优秀毕业生、校级优秀团员、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等奖励荣誉30余项;硕士研究生阶段曾担任院研究生会副主席,2024年当选校研究生代表大会代表,主持项目《藏粮于草》获“创青春”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,并获四川省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20余项奖励荣誉。2025年6月,作为全校十分之一获评学生优秀共产党员。

思想淬火:凉山深处的初心烙印
从本科到研究生的7年班长经历,20余次深入凉山,贾纪原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。从大学担任班长伊始,他便组织班级同学成立“科技助农服务队”,连续4年带领团队深入凉山州会理县、美姑县等脱贫地区,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。在牲畜棚圈里,他白天采集疫病样本,夜晚整理数据,将专业所学转化为《牛羊常见疫病防治图解手册》,用彝汉双语标注关键步骤,累计发放800余份至20余家养殖场。研究生期间,依托学科专业优势,他不仅深入四川省广元市柏林沟镇等地,现场指导超500亩牧草越冬技术实践,还积极参与项目的知识普及与推广。通过全国创业竞赛路演、成果发布及技术培训讲座等形式,他累计开展50余场技术推广与成果宣讲活动,将团队基于牧草图形泛基因组等前沿科技取得的育种成果(缩短周期50%)及创新产品广泛传播,助力科研成果惠及基层农户和产业。
科研亮剑:破译牧草基因的“中国密码”
四年前初入实验室时,贾纪原还是个白净的书生模样。他至今清晰记得首次下田采样的场景:崭新的白大褂纤尘不染,连弯腰抓把泥土都小心翼翼。如今镜中的他已蜕变成皮肤黝黑的田野工作者,高原阳光烙下的印记被他笑称为“大地颁发的勋章”。一千多个日夜的坚守,他的足迹踏遍西南地区12个县市的草场。正是这份与泥土的亲密对话,让他对每株牧草的生长习性了然于心。“实验室数据再精确,也比不过指尖触碰根系时的震颤,眼底映出幼苗破土时的生机。”如今站在田埂上,牧民们总会亲热地拍着他的肩膀:“瞧这黑小伙,分明是咱地里长出来的自己人!”
这份被阳光镀亮的肤色,恰是他向牧草“卡脖子”技术宣战的冲锋号。面对我国商业草种80%依赖进口的困局,作为“藏粮于草”项目核心成员,他参与构建了全球首个牧草图形泛基因组技术平台,一举攻克国产草种质资源鉴定效率低下的难题。相关成果发表在《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》《Industrial Crops & Products》等TOP期刊和申报2项国家发明专利,推动项目入选2023年四川十大科技进展(农业领域唯一)。他深度参与的“川育2号”美洲狼尾草已经申请国家牧草新品种,其蛋白质含量反超进口品种,每亩产量提升23%,为国产草种打破“洋草种”垄断注入关键力量。
双创标杆:把金牌种进乡村振兴土壤
贾纪原的科研之路,是一部从实验室“小白”到田间“老把式”的蜕变史诗。四年前那个连取样器都拿不稳的研一新生,如今已成为牧民们争相邀请的“草博士”。每当回忆起科研起点,他总会提起那个难忘的清晨:2021年初春的凉山还覆着薄雪,导师黄琳凯教授手把手教他辨认牧草的分蘖特征。师兄师姐们彻夜修改数据模型,那份被红笔密密麻麻标注的初稿,成了他双创路上的第一课。
为了夯实项目基础,贾纪原带领团队踏上了资源采集之旅。他们深入云贵川的高山峡谷,行程数万公里,采集了大量的牧草样本,这不仅是科研的基石,更是后来《藏粮于草》项目核心竞争力的源泉。然而,从实验室数据到成熟的创业项目,再到站上顶级双创赛事的答辩台,每一步都充满挑战。将复杂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认可、评委青睐的商业计划书和路演PPT,是另一场硬仗。这份源于大地、成于团队、精于打磨的坚守最终结出璀璨硕果。
他主持的《藏粮于草》项目,从全国5495个团队中脱颖而出斩获“创青春”金奖,参与的项目获“中创赛”金奖和“挑战杯”铜奖。在领奖台上,这个皮肤黝黑的青年激动地说:“这份荣誉属于整个团队,特别是那些在田间地头指导过我们的每一位老师!”如今,“草博士”的身影依然活跃在崇州、美姑、西双版纳的试验田里。当被问及动力来源时,他指着试验田里的标识牌笑道:“看这些牧草根系——扎得越深,长得越壮。我们青年科研人的根,就应该扎在祖国最需要的土壤里。”